中国病毒学杂志

期刊简介

               本刊由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中国微生物学会共同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学术性双月刊,创刊于1986年,原名为《病毒学杂志》(Virologica Sinica),季刊。1991年更名为《中国病毒学》,外文刊名不变,2003年改为双月刊,自创刊以来,发表病毒学研究论文1000多篇,发表论文基金率为65%以上。曾三次荣获湖北省优秀期刊奖,被评为中国生物学核心期刊、基础医学类核心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长期被BA(生物学文摘)、CA(化学文摘)和中国生物学文摘、医学文摘、农业学文摘等国内外20余种文摘及检索刊物收录,为国家科技部信息所“万方数据(ChinaInfo)系统”、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的期刊源。是CSCI (中国科学引文索引)、中国生物学和医学期刊的核心期刊。影响因子为0.553 (2003年统计数据)                

细胞与组织的损伤概述

时间:2024-12-04 16:52:44

  生活机体的细胞和组织经常不断地接受内外环境各种刺激因子的影响,并通过自身的反应和调节机制对刺激作出应答反应。这种反应能力可保证细胞和组织的正常功能,维护细胞、器官乃至整个机体的生存。但细胞和组织并非能适应所有刺激的影响,当刺激的性质、强度和持续时间超越了一定的界限时,细胞乃受损甚至死亡。

  然而,在正常和发生了适应性改变的、损伤的死亡的细胞之间,在结构和功能上往往并无截然的界限。可复性的和不可复性的改变之间,也常难以截然区分。总之,这些过程都是逐渐过渡的。至于一个刺激究竟会引行细胞的适应性改变、损伤还是死亡,也只有待其作用一定的时间(潜伏期),细胞和组织出现明确的结构变化以后,才能从形态上加以判断。这段潜伏期的长短不仅决定于刺激因子的性质和强度,还取决于受累细胞和组织的种类。例如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神经节细胞对于缺氧的耐受能力就远不如结缔组织细胞,也不如肝、肾、肺等器官的实质细胞。常温下大脑缺氧后尚能复苏的时间极限为8~10分钟(大脑壳核又比其他部位如脑干核团更为敏感),肝通常为30~35分钟,肾为60~180分钟,肺约为60分钟(支气管上皮约为90分钟)。

  当然对于细胞损伤的观察又和所用方法的灵敏度和分辨能力有关。例如在肝缺血时,5分钟后即可从生化上证明其氧化磷酸化过程明显降低,而最初的结构改变如内质网、线粒体、细胞膜等亚细胞结构的改变,则约在缺血15分钟后才能在电子显微镜下检见,但这些改变通常还是可复性的,只要在30分钟内能恢复血流灌注,则这些改变仍可恢复正常。然而此时在光学显微镜下,一般尚不见明显的改变。只有当缺血持续达30分钟以上时,细胞的损伤才达到不可复的程度,并趋于死亡。但也要在缺血达2小时以后才能在光学显微镜下检见肯定的细胞损伤。当然,肉眼观能检见的改变还远远在此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