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本刊由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中国微生物学会共同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学术性双月刊,创刊于1986年,原名为《病毒学杂志》(Virologica Sinica),季刊。1991年更名为《中国病毒学》,外文刊名不变,2003年改为双月刊,自创刊以来,发表病毒学研究论文1000多篇,发表论文基金率为65%以上。曾三次荣获湖北省优秀期刊奖,被评为中国生物学核心期刊、基础医学类核心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长期被BA(生物学文摘)、CA(化学文摘)和中国生物学文摘、医学文摘、农业学文摘等国内外20余种文摘及检索刊物收录,为国家科技部信息所“万方数据(ChinaInfo)系统”、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的期刊源。是CSCI (中国科学引文索引)、中国生物学和医学期刊的核心期刊。影响因子为0.553 (2003年统计数据)
高温中暑:从预警到急救全解析
时间:2025-06-24 12:01:32
在炎热的夏季,高温不仅让人体感不适,更可能悄然引发一系列健康危机。许多人认为中暑只是“头晕乏力的小毛病”,但实际上,从轻微不适到器官衰竭,中暑的危害呈现阶梯式升级,甚至可能夺走生命。热射病作为最危险的中暑类型,其核心特征包括体温飙升至40℃以上、意识模糊、出汗异常(如无汗或大汗淋漓),并伴随心率与呼吸急促。这种状态下,人体就像一台超负荷运转的发动机,散热系统彻底崩溃,若不及时干预,细胞和组织会在高温中“煮熟”,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高温下的身体警报:中暑的三阶段演变
中暑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分阶段发展的过程。先兆中暑阶段,身体已发出求救信号:头晕头痛、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如同汽车水温表亮起黄灯,此时立即转移到阴凉处并补水,多数症状可逆转。若继续暴露在高温中,会进入轻度中暑,症状加重并出现恶心呕吐、面色潮红,此时核心体温可能升至38℃以上,需紧急物理降温。而**重度中暑(热射病)**则是“红色警报”,患者可能出现抽搐、昏迷,体温调节中枢瘫痪,死亡率高达50%以上。
谁在高温面前更脆弱?
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和户外劳动者构成高危人群。老年人的体温调节能力如同老旧的空调,效率低下;儿童则因代谢旺盛且水分流失快,像小型蒸汽机般容易过热。心血管疾病患者更需警惕,高温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管如同被暴晒的橡胶管,可能诱发心梗或脑卒中。重庆近期的高温橙色预警显示,局部气温达41℃,这种环境下连续工作1小时,脱水风险堪比马拉松长跑。
急救与预防:黄金4分钟原则
发现热射病症状时,抢救必须争分夺秒。立即将患者移至阴凉处,用冰水擦拭或风扇降温,如同给过热的手机强制散热。切记不可喂食退烧药,这就像用水浇灭油火,可能加重肝脏损伤。预防层面,避开10:00-16:00的“高温熔炉时段”,外出时可携带喷雾风扇,其降温效果相当于为皮肤装上微型空调。建议每小时饮用200ml含电解质的水,维持体内“水利工程”平衡。
高温健康威胁的本质,是人体与环境的热平衡被打破。从一瓶水的及时补充到一片树荫的主动选择,每个微小行动都在改写中暑的结局链。记住,当汗液成为最后的冷却剂时,生命已进入倒计时——预防,永远比抢救更有效。